“前些天,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通知》。其中,219国道精品旅游线路——云南怒江美丽公路,入选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吴应芝边翻开一本发黄的画册,边介绍自己参加“云南156工程”建设时的老照片时激动自豪地说。
50多年前,照片中的人都是精神饱满的小伙子小姑娘。
如今,那群年轻人都已是耄耋老人,有的老人行动已不方便,想见一面曾一起战斗过的同事越来越难。当发黄的老照片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吴应芝伸出布满青筋的颤巍巍的双手,饱含泪水,用手指轻轻地抚摸着,那脸上的皱纹和沧桑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眼角溢出的笑容是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嘴唇嚅动,一遍一遍重复着,那时年轻、那时的我们都年轻……
在春节慰问期间,有幸与怒江交通前辈共叙怒江交通,从他们激动的言语中,感受怒江交通历史的变迁,再次看到怒江美丽公路前身“云南156工程”的珍贵历史照片。
吴应芝向我们介绍,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时,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桥梁,仅有600多公里人马驿道,怒江人民被禁锢在深山峡谷里,与世隔绝,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吴应芝回忆,在筑路过程中,自己参与并见证了“云南156工程”建设的艰辛与伟大,这项工程,以其险峻的地形和艰苦的条件,成为云南省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铸就了这条怒江大峡谷中的“生命线”。瓦贡公路的修建过程极其艰险困难,其中匹河至贡山(碧福贡公路)全长156公里的路段是最为艰巨的工程,被当时的云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定名为“云南156工程”,修建过程中实行军事化管理。“云南156工程”施工地段几乎全是碧罗雪山下的悬崖峭壁,沿线有十多个有名字的或无名字的连天绝壁和咽喉险关,有人形容“猴子无路走,岩羊也发愁”。地势之险,条件之艰苦,工程难度之大实属罕见。1970年2月,“云南156工程”指挥部从丽江、迪庆、怒江三个州(市)的12个县组织了5000多名民工,编为2个工程团33个连,半年后增为34个连,共有民工6700名开始修筑公路。可以说,瓦贡公路是前辈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铺筑而成。
真是沧海桑田,气象万千。
“儿子杨利聪告诉我,现在怒江美丽公路是219国道的重要路段,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路段,更是连接滇川藏国家精品旅游带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交通强国试点‘大滇西环线交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怒江美丽公路长286公里,如一条彩带串联起百年“澡堂会”所在的登埂澡堂、“记忆之城”知子罗、“自然构造奇观”怒江第一湾和“人神共居的地方”丙中洛等怒江著名旅游景点,把怒江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形成路衍经济,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激活沿线经济发展,让美丽公路真正成为“路在江边走,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国际峡谷风光旅游目的地。
“妈,今年春节期间,我驾车带您老人家,沿着怒江美丽公路看一下。以前您修路,现在儿子来养路。”
一张张照片,让她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70年代,回眸那个百舸争流、万人筑路的火红年代,回想那些令她刻骨铭心、激情澎湃的历史瞬间,记住并在心中默念那些熟悉的名字,感恩并感谢交通行业蓬勃发展所给予我们的美好馈赠。